今天是

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王宝维

   “和蔼可亲”是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宝维留给同学们的第一印象,王院长依然在电脑面前工作,为我国的畜禽业发展继续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中国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规范我国畜牧小区迫在眉睫》《速生鸡事件有感》……作为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兼水禽营养与养殖技术研究室主任,王宝维为我国宏观农业、大畜牧业的发展多次进行调研,提交建议和意见。中国家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优质禽育种与生产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畜牧分团成员、山东省特种经济动物专业委员会主任等等,这些身份,是他切切实实用脚跑出来的。

与五龙鹅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在莱阳农学院的时候,我的老师高教授就对五龙鹅感兴趣,”王宝维表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鹅的产蛋量高,农民为了维持生计,一户养四五只鹅,所以像“好种子在哪买,怎么多产蛋”这样的问题就需要莱农的老师们解决了。“那时候懂得还很少,就是作为年轻人跟着专家们服务。但这个机会,让我认识到了五龙鹅高产蛋量的特点。”

   当时的“五龙鹅”完全没有规模化养殖,全由老百姓随意散养着。毛色杂乱,体积差别很大,品质差别更大,品种特色非常不鲜明。再加上在农户家里根本谈不上科学饲养,营养严重不足,免疫防护也几乎为零。根据专家们的调查,五龙鹅当时的产蛋量大约为80枚。由于地方政府的重视不够、老百姓了解不多,有明显的存量下降趋势。“当时我就觉得这个现状需要改变,而且莱阳农学院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个种子保存下来。出于个人爱好和专业责任感,我暗想,必须好好保存“五龙鹅”这个品种。”

   谁能料到,这个决定开启了他与“五龙鹅”30年的不解之缘。

30年风风雨雨,30年兢兢业业

   开始进行保种,农户不愿意花大钱、大工夫去养,只想着下了蛋换钱给家里买个油盐酱醋。有的农户家里鹅生病了,白送的疫苗都不愿意用。所以,早年的品种保护工作是由当地畜牧兽医所饲养,王院长作为学校专家在那里提供技术帮助,并研究提高五龙鹅产蛋率的方法。

   由于当时负责保种的兽医站内部采取了承包制,五龙鹅不赚钱,王宝维自己就拿工资养。除了教学工作,他还要养鹅、收拾鹅棚、做实验、给鹅治病……可是这样投入的资金和精力实在太大,他只好与当地主管部门技术人员一起带着种苗在莱阳的龙旺庄、赵王庄一带,挨家挨户地免费送给农户们。鹅送出去之后,王宝维一到周末就往村子里跑,看看鹅长得好不好、需不需要技术指导、需不需要疫苗,还一家一家地教给大伙儿怎样孵蛋和育雏。

   后来,他开始寻找一些养殖基地进行合作。种苗和技术服务由他提供,养殖场只需养着,赚了钱算他们的。不过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基地场子不愿意养,不相信能赚钱。

   2003年,禽流感、SARS期间,王宝维遇到了他事业发展的大坎儿。“好几个养殖基地,像是商量好了似的,一起打过电话来。”王宝维无奈一笑,开始讲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王院长,我这儿肯定是不能养了,给您三天时间,就三天,要不我只能全部屠宰……”

  “王教授,根本卖不出去,养一天就赔钱一天,三天时间,您能找到地方就迁出去,不能我就都处理了……”

  “王教授……”

  合作多年的几个保种基地,几乎同时扔给他一个“三天条约”——三天之后如果他能找到地方,就可以保存一部分;如果不能,全部屠宰。

  连发火儿的时间都没有,王宝维就急冲冲地就开车上路了。一连跑了好几个地方,幸好,第三天他终于在当地畜牧部门的支持下找到一个偏僻的小村子,留下了600多只种鹅。剩下的几千只,全部被屠宰了。

  最后王宝维依然告诉记者:“五龙鹅都是农民保存下来的,他们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只是一个牵线搭桥的人。”但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张洪本副局长曾这样说:“青岛农业大学王宝维教授为全省五龙鹅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0年寒假,王宝维教授完成了一份“假期作业”——行程2000多公里,深入10个养鸭场和养殖户调研,形成了一份极具分量的行业发展报告和规划。整个假期,他深入山东各地的养殖企业和养殖农户,考察产业一线情况,全面收集一手材料,现场指导解决生产发展中的问题。

用心血铸就《中国鹅业》

   他的07级研究生孙鹏,始终记得这样一件事:“在编写《中国鹅业》的几年时间里,老师几乎每天晚上加班到十一二点,有时候到一两点钟也很正常,不加班反而不正常了。”孙鹏说,外人看到的仅仅是一本书,但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王老师在这本书上付出了多少。整整20章,一百二十万字,从开始勾勒框架到组织材料,从完成初稿后把每一章发到外面找专家外审修改,到回来之后一个字一个字、一段话一段话地修改,再到排版、定稿、印刷……

  王宝维说,总结我自己的这三十多年,最大的收获就是三条:第一,人要勤奋、吃苦,要躬下身子去做事;第二,做学问要实,要深入实践,人们常说“文章要写在大地上”,我的文章真的都是写在鸡棚、鸭棚、鹅棚里的;第三,要有成才的环境,没有背后的学校,没有从年轻时候到现在很多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就没有我今天这些成绩。任何一个年轻人的成长都需要沃土,我很幸运,成长在学校这片土地上。

   在《中国鹅业》的序言里,王宝维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于1978年进入大学从事本专业的学习,是十年动乱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大学生……我深深体会到,个人的发展、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如同鱼水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把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走向成功之路,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