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17年度十大师德标兵事迹七--赵长星

  农学院 赵长星教授

  个人事迹介绍

  赵长星,41岁,博士(后),教授,硕导,作物学学科负责人,省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青岛市小麦产业体系首席专家。

  2005年毕业以来,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做合格人民教师。赵长星教授主要从事农学类专业本科与硕士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爱岗敬业,严格律己,求真务实,踏实工作,专注于学科建设、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在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担任着中国农学会、中国作物学会的会员,山东省农学会理事等。

  在教学上,始终做到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等方面不断探索,改进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面成绩优秀,主持3项教学研究项目,已发表教研论文6篇,出版教材3部,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个人。已指导本科生和硕士生分别为83名和12名。

  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个人作为作物学学科负责人,在该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研究生的招生及培养管理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作物学学科评估及有关博士点培育建设方面的材料整理汇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同时,在山东省旱作实验室工作总结以及青岛市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也做出了大量实际性工作。2017年牵头率先完成了农学院学科发展规划及农学院学位点合格评估工作。同时,筹建多个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基地,取得较好的教学及科研训练效果。

  长期从事旱地主要农作物小麦和花生抗旱节水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参与完成的“旱地冬小麦高产高效技术体系与应用”成果于2015年获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成果一等奖,“旱地小麦肥料早施深施节水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200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多年被列为山东省“重大农业技术”。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山东省农业重大科技创新、国家留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青岛市基金各1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1项,为学校争取科研经费300余万元。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15篇,其中SCI论文25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得科研奖励5项,其中省部级2项,地厅级3项。参与获得专利5项,制定地方标准3项,培育新品种4个。2014-2015年美国访学期间,共计参加课题组seminar 20余次,其中个人汇报研究进展2次,参观学习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戴维分校、洛杉矶分校及圣地亚哥分校)等美国知名学府。2015年11月份到韩国庆尚大学参加了一场国际学术会议。2017年7月邀请美国加州大学Milt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并进行了合作交流。

  赵长星教授十分注重社会服务,坚持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目前担任青岛市科技特派员;在江苏沛县农委挂职,积极推广小麦高栽培和节水节肥技术100余万亩,荣获沛县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参加工作以来,他经常深入省外及全省各地农村,将生产实践一线发现的问题,直接带到课堂上、带到实验室,帮助农户、有关企业及行政部门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计得失,不求回报,为学校和学院扩大了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