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岛市妇女联合会下发了《关于表扬青岛市三八红旗手标兵青岛市三八红旗手、青岛市三八红旗集体的通报》,我校农学院遗传与生物统计教研室荣获“青岛市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遗传与生物统计教研室现有成员12人,女教师8人,占比66.7%,其中博士7人,硕士1人,教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平均年龄40岁。作为高校教育科研战线上的优秀集体,女教师们倾心育人,潜身学术,赋能乡村振兴,在农业高等教育这片热土上默默耕耘奉献,用实际行动体现了新时代高校女教师立足本职、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巾帼风采,是全校广大妇女学习的榜样。
该教研室在教学上主要承担本科生《普通遗传学》、《生物统计学》、《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以及研究生《细胞遗传学》、《高级生物统计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对教研室承担的遗传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内容等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着眼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系统优化。主持参与山东省教育厅教学研究课题以及校级教学研究课题多项,并分别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各1项,主编遗传学相关教材2部。在科研上主要从事花生、甘薯、玉米、小麦生物技术及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形成人人踏实干、人人求创新的良好氛围。实践是该团队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一法宝,酷暑严寒,扎根一线做实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艰苦细致的反复试验中,创新的点子不断萌发。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5项,农作物新品种审定35个,获得省市级研究成果奖6项,国家级奖励2项。在社会服务上牢记科研人员使命,将科研创新成果服务于祖国“三农”事业。自2013年开始,在东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进行耐盐花生筛选,育成了7个高油、耐盐花生新品种,其中一个品种是目前国际上含油量最高的品种。培育的花生新品种在山东省、辽宁省、安徽省、江苏省等推广种植245万亩,为农民增加收入5.6亿元。依托于山东省薯类产业体系遗传育种岗位,对甘薯脱毒快繁技术进行了优化,制定出一套高效甘薯脱毒快繁技术规程,解决了目前甘薯脱毒苗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在枣庄市、济宁市、临沂市、烟台市、青岛市等地建立了甘薯脱毒苗繁育基地6个,带动脱毒苗在生产中的应用,脱毒苗种植面积18万亩,为薯农增加收入1亿元。